星期四, 6月 26, 2008

不斷幸福論

睇完這本不斷幸福論已經有大概一個星期的時間,一路都提不起興趣寫讀後感,原因是我並不是太認同這本書的方向,不過圖書己過期,所以最後只好在還書前草草寫下這一編讀後感。

作者其實節錄了很多不同的科學家對如何達至幸福做了的實驗結果。眾所周知,西方不少的科學家對身心的實驗,多數都會選用西方醫學角度作為主要思想,而西方醫學多以單一物質作為研究對象,這一點就是我不太認同的地方。除此之外,其他章節亦不見得對"如何達至幸福"有很大的幫助。

不過得著總會有,例如:-
1。原來德國係一個不少人會自殺的國家,亦即係國民對生活的滿意情度未如理想。難怪他們生小朋友的時候,夫婦二人都會享有一年有薪大假,而且政府亦會派錢,果然事出必有因。
2。好多發展中國家的國民滿意情度竟然比起不少富裕國家更為好,亦即係金錢同幸福係沒有成正比。
3。原來一個人真正開心的時候,是會郁動到面部所有肌肉,其中有一些是不隨意肌,所以真正開心的笑容,跟不是發自內心的笑容是有分別的。但是如果訓練到可以自由控制到那些肌肉,人亦可以因為肌肉傳送到腦部的信號而感到開心。
4。科學家門對腦部做左一次詳細的研究,發現人其實可以同時接收到開心與痛苦的信號,但是最後是開心或者痛苦就是取決於他自己的選擇,不過多數人都會偏向選擇痛苦,原因乃是苦痛的信號是會比開心的信號來得強烈。科學家門亦有大膽作出估計,就是痛苦的感覺係叫生物要馬上作出反應,從而作出作戰或逃跑的決定。亦即是痛苦的信號比起其他信號都大的原因是求生的基本意識。
5。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就係每當餵狗狗的同時,先讓節拍器發出滴答聲,過了一陣子,狗兒一聽到滴答聲就會流口水。。。亦即係就算係本能,亦可以經由被訓而改變。
6。有一個好爆笑的實驗,用左前美國總統柯立芝做名稱。故事是這樣的:柯立芝夫人走進一座雞舍,看見一隻公雞生龍活虎地與母雞開心快活。夫人印象深刻,並詢問這公雞多久交配一次。得到的回答是一天十二次。於是她就說:"請把這件事告訴總統先生"。稍後柯立芝也來到雞舍。聽完這隻公雞的英雄事積後,他問:"牠每次都跟同一隻母雞嗎?"。得到的回答是:"噢,不,每一次都跟另一隻母雞。"。總統先生當然要求傳話給夫人。於是科學家就把對於同一個伴侣興趣逐漸減弱的現象稱為:"柯立芝效應"。雖然實驗是針對雄性生物,不過作者就推想女性的慾望不比男性低。原來人類足足有十五個巴仙的爸爸會用基因檢測來證明他們的孩子不是自己的。這數宇的確是驚人。。。

本書另一個我不太認同的地方,就是很多實驗對象不是老鼠,就是狗,或是猴子。但是每當用在人身上,往往會有不良的效果。

沒有留言: